暮春,晨光微露。黎平县侗乡福、桂花台、龙形冲等地23.8万亩茶园在晨雾中舒展画卷,6万余茶农的指尖在茶枝上翻飞如蝶,将鲜嫩的茶青收入背篓。
凌晨六点,茶农杨胜兰却已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在茶丛间来回穿梭了1个多小时;在精准掐捏中,鲜嫩的一芽一叶带着晨露坠入篓中,不到一会儿就满当当。
“第三篓了!”杨胜兰直起腰,将竹篓往收购点的电子秤上一放,手机紧跟着发出“叮咚”的到账提示——10斤茶青的货款瞬间到账。
盘山路上,90后“茶叶收购员”杨婷驾着收购车正碾过晨露;后视镜里,蜿蜒山路像大地披着绿色斗篷;而她的车,正像一枚流动的银扣,系在这袭斗篷的褶皱间;她的记账本上,各类账单一清二楚—3月24日白茶开采,累计支付茶农工资超16万元……
茶企给茶农吃了“采多少收多少”的“定心丸”承诺,随着茶篓里的晨光、手机里的“叮咚”响及车轮碾过的每道车辙,映照在茶农们挂满笑容的脸上。
正午时分,贵州蝉之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隆隆作响,上百台制茶机正在与时间赛跑。嫩绿的茶青在传送带上翻涌,清冽的茶香裹着热气扑面而来。董事长吴川平的手机屏幕上,订单提醒正不断闪烁,她的布鞋在车间地面磨出轻微声响。
“现在是‘订单追着生产跑’,机器24小时三班倒,仓库昨天刚补满货,今天又空了三分之一。”谈到320元一斤的名优茶已售出近3万斤,她满是骄傲。
这是黎平春茶季的寻常一瞥。随着23.8万亩茶园全面进入采摘高峰,这座黔东南小城的青山翠谷间,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鲜战”。
“温度调高2度,杀青速度再提5%!”
在黎平县雀色茶业公司加工车间,48台制茶机满负荷运转,鲜叶在滚筒中翻飞,青草气渐转为醇香。当热气聚成云团,负责人谢兴润额角的汗珠刚滴落,就被迎面而来的茶香蒸得无影无踪,他紧盯仪表盘告诉记者,“每天5000斤茶青必须在24小时内制成干茶,晚一步香气就锁不住。”
此刻,全县2885台制茶机正同步昼夜轰鸣,将日均22万斤茶青转化为4.5万斤干茶的“加速度”,车间里的电子屏跳动着实时数据,犹如春茶生产的“脉搏”,时刻将小叶片“闹”出大动静。
这样的紧迫感,源自明前茶的“黄金法则”——茶芽在清明前积蓄整个冬天养分,制成的茶叶氨基酸含量最高,每延迟一天,市场价格就可能下跌10%。
“明前茶的香气是‘抢’出来的。”数十台机器开足马力,每天加工5000余斤茶青,却赶不上电商平台的订单增速,令黎平县侗乡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超欣喜万分,他指着传感器上的“科技赋能”津津乐道,“过去,老师傅凭手感炒茶,现在温湿度控制精确到0.1℃,产能翻了3倍,今年干茶品质还更胜往年。”
黄昏,黎平县博朗农业公司称重区长长队伍里,茶农们或背竹篓、或提麻袋,各个脸上挂着期待的笑容。公司总经理欧孟朗抱着一摞现金站在磅秤旁,每递出一沓钞票就说一句:“老乡,今天的茶青格外鲜嫩!”他当天准备的30万元现金,已化作乡亲们旧房翻新的瓦片、孙子书包里的课本、家人一日三餐的佳肴……
傍晚,黎平县侗乡茶城物流区,不少茶企正为茶叶货箱贴单,开启出山出海的茶香之旅;手机屏幕上,他们的订单提示仍在闪烁,“叮咚”响个不停,市场端的“新棋局”又悄然开局……
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黎平县聚焦茶叶品种、品质、品牌,坚持做好基地、加工、市场三篇文章,全力推进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不仅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称号,“黎平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2024年,该县投产茶园23.8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16.26亿元;今年第1季度,全县茶产业产值4.8亿元,带动6万余群众实现户均增收4500余元。
深夜,茶山如碧浪层叠,厂房似繁星点点。当机械轰鸣与采茶山歌在山间交织,深山里的一片片绿叶,正以“抢鲜”速度,串起茶园与厂房、深山与外界、传统与科技,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谱写浓墨重彩的富民乐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