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中国内河航运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全国约40%的水运货运量。长江中下游水网密布,航运资源丰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港口码头正在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广利川码头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梅溧河航道旁,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内采取“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方式合作建成的首个码头,也是苏皖产业合作示范区的重点项目。2024年广利川码头吞吐量336万吨,作为内河中小散货码头,如何探索“零碳”码头路径?
以电代油,新能源清洁能源多维替代
船舶靠港期间的传统柴油发电,曾是港口污染的主要来源。广利川码头建设岸电9个,确保“一泊位一岸电”,船舶靠泊后可直接接入岸电、关闭辅机,极大降低靠港船舶碳排放。
现有生产装卸、辅助生产和附属生活设施均采用电气化或清洁能源设备,包括配置的圆弧轨道装船机、带式输送机、起吊机,除尘、污水处理、岸电、洒水车、铲车等设备,以及办公、照明灯具、餐厅和厨房等设施。此外,广利川码头正在筹备购置10辆电动重卡替代柴油车辆,配套建设两座充换电站,减少港区道路运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绿电供给,建设光伏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
绿色电力是“零碳”码头的能源基石。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建设,广利川码头着力布局光伏发电,与供应商确定初步方案,拟利用厂区码头屋顶建设光伏,平铺布置,选用470Wp轻质组件、580Wp单玻单晶硅电池组件,共计安装2797块470W轻质光伏组件、6566块580单玻单晶硅组件,分别接入到196kW逆变器9台、300kW逆变器8台,通过3台箱变升压后并入网点。
预测发电容量为5122.87KWp(交流侧4164kW),年发电总量为517.91万kWh,覆盖码头电力使用需求,从而实现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为零的目标。同时预留港口储能设施接口,提升供电灵活性和稳定性,达到港口能量“自平衡”。
封闭作业,码头装卸生产迈向低污染
广利川一期码头装卸区域、堆场已实现全封闭车间作业,通过使用喷雾系统、布袋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除尘设备,有效控制粉尘污染,改善了码头环境,码头对外扬尘、噪声等污染降低到极低水平。
通过全封闭输送系统+智能喷雾抑尘装置,实现散货装卸、转运全程粉尘“零逃逸”,粉尘浓度降低85%。车间采用双层隔音墙+柔性减震技术,将机械作业噪声隔绝于封闭空间内,厂界噪声值下降65%以上。同时,配备油污水、生活污水收集装置、地埋式污水处理等装置,通过使用生物处理、膜分离、油水分离等技术,有效处理污水,确保达标排放或回用,减少对港口水域环境污染,帮助码头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污染防治,紧抓前沿后场管理守护碧水蓝天
重视码头前沿水域的生态保护,安排专业打捞船舶定时在水域内对垃圾、浮草等污染物进行打捞,打捞完成后上交指定回收处,由第三方垃圾转运公司转运处置。若出现船舶油污泄漏,第一时间上报并设置围油栏,对水域上油污进行阻隔,防止油污流出码头水域范围,同时用吸油毡均匀铺设在水面上对水面油污进行吸附,完成后对水质进行检测,达标后方可撤掉围油栏。
打破码头“灰色”印象,投资近1400万元优化码头周边生态环境,在码头外围建设了两段总长1700米、5米宽,总面积约0.85公顷的绿化缓冲带,年固碳可达500吨。另外,在码头周边投资500余万元建设2座绿色生态公园,占地共39000m²,建设多层次、多树种景观带,年固碳可达28吨。
广利川码头正在积极申报交通运输部第二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通过新能源替代、绿电消纳、污染防治与智慧管理的协同推进,内河中小码头正在探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新路径。(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