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描摹清明场景的绘画作品,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热闹景象的长卷,不仅名称里有“清明”,画卷中也有清明:杨柳依依,春水荡漾,春和日立;一些店铺门前摆放着纸扎楼阁、泥塑等祭品,那是清明所需;乘轿或骑马的扫墓人徐徐归来,轿顶还装饰着代表清明节气的柳枝等。
插着柳枝的轿子,摆着祭品的王家纸马店等细节,均符合清明习俗。
所以,在很长一短时间,人们都以为《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市井生活。
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时令特色不止于清明——
画卷里有夏天:携扇出行的人已经不少,按照汴京的天气,如果是清明,似乎还不需要扇子;有的店铺挂着招牌卖“饮子”,也就是饮料;还有人已经开始赤膊……
摇扇子的、赤膊的、卖饮子的……很多细节显示,夏日已至。
画卷里有秋天:临河酒店挂出了写着“新酒”的酒旗,“新酒”指的是用当年秋天新谷酿成的酒,春天卖新酒不太现实;城外城内都有驴队驮着木炭,是否意味着冬日将至,人们正准备木炭御寒……
酒旗上的字样虽已模糊,但依稀可见是“新酒”。
卖炭队多次出现在画面里。
画卷里也没有落下冬天:枯木寒林,连枝丫间的鸟巢都清晰可见,似乎正在诉说冬季的清冷萧瑟……
未长新叶的老树枝丫间,鸟巢清晰可见。
可见,如果只是因为《清明上河图》里有体现春季、清明习俗的细节,就推定它画的是清明景象,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提出,《清明上河图》融合了一年四季,是将不同季节的汴京生活浓缩在一幅长卷中。
比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在其著作中指出:“《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含纳了春夏秋冬四时的画卷……伴随着时令季节的推进,排布出人世间的沧桑与繁华”“假若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卷首和(已消失的)卷尾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像一圈完整的年轮,让汴京城的春夏秋冬运转轮回,永无止境。”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如果《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不是指清明节,又有什么含义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两种主流答案,都能自圆其说。
第一种说法,“清明”指的是地名“清河坊”。根据清嘉庆年间《宋会要辑稿》记载,汴京内、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不少学者据此推理,《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从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的繁盛景象,并由此在名称中有了“清明”二字。
另一种说法,将“清明”解读为“政治清明,太平盛世”,意思是画卷描绘了汴京百姓活在海清河晏的平安盛世。宋徽宗时,朝廷确实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举动,所以不能排除张择端创作这幅画的初衷是为了歌颂当时的清明盛世。
至于哪一种解读更有道理,学界尚在探讨。至于赏画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