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股资产具备反弹基础!十余家公募,火速解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37:00    

“对等关税”引发市场巨震!

4月7日,受美国关税幅度超预期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遭受冲击,A股迎来调整,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下跌7.34%,深证成指跌9.66%,创业板指跌12.5%。

当日盘中,中央汇金公司公告称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分认可当前A股配置价值,已再次增持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随后三大指数跌幅有所收窄。

盘后,博时基金、国泰基金、永赢基金、中信保诚基金、鑫元基金、宝盈基金等十余家公募火速进行市场解读,认为尽管此次关税事件会造成短期市场风险偏好的回落,但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韧性显著,政策支持、内需驱动和科技自主可控将为市场带来动能。

关税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关于今日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公募普遍表示,特朗普关税政策超预期加码或成为主要扰动。

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所有国家加征10%的“基准关税”,并对中国、欧盟等贸易逆差大国或地区额外征收更高“对等关税”。4月4日,我国针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等。

博时基金表示,短期关税摩擦升级导致市场不确定性急剧增加,清明假期间海外市场已出现大幅调整,资金存在避险及回补流动性的诉求。叠加A股自身处于财报披露期,部分前期涨幅较大且尚未得到业绩验证的板块调整压力或更加显著。

具体来看,此次关税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出口链产生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或面临订单收缩和成本上升的压力。二是海外滞胀风险升温,美国加权平均关税升至20%以上,可能推升其国内通胀,限制美联储降息空间,进而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渠道压制全球流动性预期,高估值成长股承压或更显著。三是供应链重构压力,美国意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加剧产业链转移担忧,进一步压制市场风险偏好。此外,市场担忧贸易摩擦继续升级会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导致避险情绪集中释放,风险资产短期或仍面临较大压力。

中信保诚基金认为,美国加征基准关税与“对等关税”,加剧全球衰退预期,从各国反馈看,中欧以外国家大多选择不反制、以让促谈,欧洲的反制落地尚需观测,中国选择对等关税反制,短期市场对贸易争端与经济衰退的担忧进一步加大,风险偏好显著回落,引发全球市场的大幅震荡。后续节点上,4月9日对等关税实际落地,如部分国家出现关税减免,可能阶段性缓解市场的恐慌情绪,对于后续围绕关税的博弈需要保持关注。

“A股短期的主跌段已完成了大部分,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消费补贴和两重两新的财政政策已在路上,市场过度的恐慌情绪预计将会得到修正。”鑫元基金认为,今天A股的跌幅,大比例释放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万得全A的成交金额环比节前最后一天放大了40%,完成了一定的换手。

“本次加征关税虽难免带来部分挑战,但相比2018年或者相比过去3年,中国股票市场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包括宏观政策发力的空间和A股的估值优势。”作为QDII投资者,宝盈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丹表示,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我国对于美国出口的依赖性低于过去。从宏观政策来看,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去年9.24之后积极的政策让大家看到了决策层的执行力;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2025年工作任务的首位,这意味着我国政策框架更为重视从过往强调供给向需求倾斜,在外需面临不确定背景下,稳内需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这将是稳住我国市场自身风险溢价的关键。鉴于本次外部不确定性超预期,国内政策有望加速推出,提振消费、稳住楼市股市和适度宽松流动性等方面的政策均值得期待。政策落地时间需跟踪后续中美贸易谈判结果,以及对出口部门实际影响,4月政治局会议或将成为市场集中博弈的重要时点。

此外,从A股估值来看,经历了今日的市场调整后,主流宽基指数的估值均回落至历史中枢以下。蔡丹表示,当前来看,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中短期仍具备相对韧性,“中国资产重估”仍在进行时。近些年中美股市的相关性较低,中国资产对于全球资金具备风险分散价值。

短期可关注内需等避险板块

就短期市场影响来看,多家基金公司表示,短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落,可以关注内需消费等避险方向。

“结构上看,今日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表现相对较好,出口链及TMT大幅下跌。”民生加银基金表示,农业、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相对较好主要由于此次美国关税提升的范围和税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启动内需消费或成为稳定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博时基金表示,4月份市场进入业绩验证期,风险偏好有所回落,叠加外部风险超预期的背景下,市场短期波动率或有抬升。等待风险渐次落地过程中,红利资产或阶段性占优。美国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拖累中国出口,国内稳增长政策有望在二季度加码以对冲外需不确定性,专项债、特别国债提速及消费补贴等措施有望出台,或可关注政策刺激下顺周期、大消费等内需相关方向。

国泰基金认为,当下来看,关税升级事件仍处于初步爆发阶段,短期对市场情绪面冲击较大,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仍需注意避险。短期结构上,考虑两个避险方向:1)绝对的红利避险,包括银行、公用事业;2)具有进口替代可能性的相关行业,包括国防军工、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在市场波动加剧期间,需要适当规避风险,价值、红利方向的抗跌属性更强。”长城基金宏观团队表示,一方面,“高质量+高分红”的红利资产未来可能有更高更稳定的股息率,具有更高的配置价值;另一方面,政策资金对大盘红利稳定板块的增持也有望推动板块的相对收益能有所提升。

A股中长期具备较大潜力

展望后市,多家公募认为,中国经济具备较强韧性和抗压能力,中美关税冲突无法改变A股“以我为主”的大趋势。

永赢基金认为,关税冲击虽然会阶段性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加大A股波动。但放眼中长期,我国经济已具备较强韧性和抗压能力,且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若股市后续明显走弱,“救市资金”也同样值得期待。中美关税冲突无法改变A股“以我为主”的大趋势,市场风险有限,可以结合业绩期,把握调整带来的机会,重视4月底会议。配置上“以我为主、以内为主”,重视内需支撑+政策预期的大金融地产链、新消费、央企重组三大权重股方向。

国泰基金表示,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股资产具备反弹的基础。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逐步落地,年初以来经济实现平稳开局。《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也指出“未来根据形势需要,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往后看,国内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内经济的韧性有望延续。同时,估值层面,目前A股市场估值仍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我们认为A股市场中长期仍具备较大潜力。

浦银安盛基金认为,我国自2018年以来已具备应对贸易摩擦的充足经验,在自主可控技术发展与供应链调整方面都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此外,与全球其他主流市场相较,我国科技叙事、宏观政策储备、资产估值水平皆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在市场调整企稳后,建议对具备中期确定性的资产品种保持紧密关注,如政策大力支持的内需与科技自主可控方向、具备避险属性的高股息红利与黄金方向等。

信达澳亚基金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尽管出口导向型行业承压,但政策支持、内需驱动和科技突破为市场提供缓冲。在去年9·24政策转向之后,一揽子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如3月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0.5%,创一年新高,新订单指数达51.8%,显示内需回暖),考虑到国内政策储备较为充裕,前期政策效能传导叠加后续增量政策加码,以及潜在的中国与非美经济体贸易关系的边际改善,均有望推动市场在定价负面因素之后重回上行通道。此外,短期调整兑现后,“四月决断”(A股年报一季报验证期,中国经济数据验证期,美国关税兑现期)压力已基本释放,依旧看好2025年A股市场表现,但后期还需重点关注二季度经济修复成色和国内财政对冲力度。

财通基金表示,保持耐心,积极等待机会或是优选方案。总体而言,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有助于度过市场动荡时期。具体而言,科技方面,美国对中国战略领域的技术仍未放松,预计中美竞争的高科技赛道领域仍值得重点关注;港股方面,恒生科技作为高波动资产,短期快速上涨存在回调需求,不过市场倾向于认为本轮港股行情并未走完;黄金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加大的背景下,黄金兑美元的替代逻辑仍在加强,关注其配置属性;红利方面;全球市场风险偏好可能面临阶段性波动或收缩,红利资产可能呈现一定的防御特征;债券方面,市场可能会转向交易基本面变化和货币政策前提,债市有望呈现阶段性行情,反弹望持续。

关于关税政策对科技板块的影响,蔡丹表示,短期来看,相关板块股票波动可能会比较大。当前来看,科技行业全球分工明确,大多数的终端消费产品在中国内地和亚洲地区生产,这些地区是本次关税政策的受影响区域,从品种来看,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硬件产品影响最为直接。近年来美国在贸易层面关税加码、科技领域管制加码,呈现出中美竞争多方面加剧态势,科技自立重要性再次提升。我国发布的反制措施,一定程度上或进一步抬升美国相关产品的售价,国产竞品性价比有望进一步提升。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科技板块的中期走势取决于产业景气度和盈利周期,DeepSeek的突破为AI应用场景发展提供了条件,当前AI产业的高景气或仍在早期,未来从算力、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到应用环节有望逐步兑现盈利,仍是中期的重要主线,回调将迎来布局机会。未来伴随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有效需求回升,科技板块有望逐步迎来布局机会。

责编:杨喻程‍‍‍‍

排版:汪云鹏‍‍‍

校对:廖胜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