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语
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只是在实践中,东盟跨境数据流动法规碎片化,以及东盟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数据主权和用户隐私建立的“数据护城河”,增加了中国企业在当地运营的合规成本和数据管理难度。
东盟内部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上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推崇开放数据流动,但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成员国强调保护数据主权,通过本地化立法筑起“数据护城河”,严格限制数据出境。这就导致中国企业在技术架构、合规成本和市场拓展上面临多重挑战。比如越南的《网络安全法》规定金融、电信等领域企业必须在本国设立数据中心,这使华为在胡志明市追加投资建设区域性云设施,其原本依托新加坡枢纽辐射东南亚的集约化布局只能转向分布式架构。
“数据护城河”还导致东盟成员国之间的数据流动规则欠缺互操作性,增加了企业的合规复杂性。阿里巴巴的来赞达(Lazada)电商平台在拓展东盟市场时,需应对6种不同的数据分类标准。例如,泰国要求交易数据留存10年,菲律宾限定生物识别数据不得出境,马来西亚则允许加密后传输至第三方云服务商。这种差异迫使企业开发多套数据管理系统,仅合规团队规模就扩大了3倍。更棘手的是,东盟成员国对“关键数据”的定义缺乏统一标准。马来西亚将宗教内容纳入敏感数据范畴,腾讯的社交平台因此需要额外部署内容过滤系统。缅甸则将农业气象数据划归战略资源。
面对东盟各国数据本地化和治理规则碎片化筑起的“数据护城河”,中国科技企业亟需构建“合规—技术—政策”三位一体的应对:即通过建设本地化数据中心筑牢合规根基,借助分布式技术架构分散系统性风险,依托区域数字治理政策利好开辟跨境数据流动的创新实践路径。
合规先行,推动本地化落地。中国科技企业应加速本地化数据中心建设,以符合数据存储和处理要求。此外,可在充分研究东盟各国数据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尽快适配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例如,腾讯通过在新加坡设立区域合规中心,开发模块化数据管理方案,使同一套系统可以快速适配东盟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
技术适配,降低数据集中存储风险。破解跨境数据存储困局,除了适应本地政策,中国科技企业还可以采用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方式,如区块链技术或分布式数据存储,降低数据集中管理代理的安全隐患。此外,企业还可以探索沙箱机制(即程序运行被限制在一个虚拟的“沙箱”内,确保不会对系统造成不可控的风险),实现本地数据的安全共享和存储。
政策对接,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随着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第一轮谈判的启动,中国科技企业出海东南亚迎来新的契机。DEFA旨在建立更统一的数字贸易规则,优化跨境数据流动机制。这为中国科技企业跨越“数据护城河”提供了政策利好。
随着东盟数字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跨境数据流动规范日益完善,中国科技企业有望在东南亚市场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助力当地数字化转型,并提升自身全球竞争力。(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