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思政课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59:00    

【光明论坛】

作者:李文珂(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鲁迅美术学院教师)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扎根于民族最深处,渗透在中华血脉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政课兼具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其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与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就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要达到“进头脑”的效果,真正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持续提高,就必须着力强化思政课的文化底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不断巩固育人成果,进一步强化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璀璨绚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体现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例如,家国情怀、大公无私、友爱助人等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充分的表现;从采茶戏的一招一式,到陶艺的精雕细琢,再到剪纸书画的巧夺天工,都体现出令人景仰的工匠精神,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养,激发责任担当,理应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取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民主等理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开展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介绍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在端午节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秋节,通过诗词赏析和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团圆、和谐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如参观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故宫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红色文化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要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红色精神,为学生启迪心灵、坚定信仰,这与高校思政课所肩负的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使命互相耦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理想使命、人生目标,不断增强爱国情怀。可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是青年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应当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去,实现实地场景教学,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加深学习体验,实现情感共鸣。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例,其中的红色艺术珍品不仅提高观展者的艺术修养,更能让青年学生“感动一下子,记住一辈子”,为思政课提供了宝贵教学资源。红色文化在学校要成为重要的文化工程,要多手段展现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创作中接受思政课的洗礼,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我们还应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健全等途径,将文化资源与思政实践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促进文化高效传承。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先进信息技术,举行诸如“古代礼仪文化体验”“红色革命遗址虚拟参观”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古代的礼仪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文物背后的深厚内涵和隽永魅力。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传统文化纪录片、经典解读视频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授内容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学生对文化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还应当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展示、参与公益调研、撰写实践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广大高校还可以着手打造文化传播的微媒体平台,建设大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环境。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相关文化内容,推送生动有趣的文化故事,分享思政知识,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2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