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青藏高原东麓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曾因地理封闭、产业单一面临发展困境。近年来,当地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乡群众勤劳、淳朴、厚道、踏实的性格,全力打造“互助家政”劳务品牌,带动1.6万人就业增加。
如今,“互助家政”在朝着更专业、更精细、更标准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嵌入居家养老等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出一条高原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新路径。 43岁的刘万青家住互助县塘川镇大通苑村,在外打工多年后,她去年选择返乡加入家政行业,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这位土族阿姐的人生轨迹,正是互助劳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前几年,我在西宁市的养老机构工作,丈夫在西宁工地打工,孩子只能留给家里的老人照看。现在我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在塘川镇五下村孙青俊老人家里,刘万青麻利地擦拭着落地窗,玻璃上映出她朴实的笑容。 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总人口超43万人,劳动力达18.6万人,其中11.2万人为外出务工群体。只有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建设,才能将单纯的“劳务输出”转化为“品牌输出”,进而打造体系化的劳务经济。 近些年,互助县制定《打造“互助家政”名片、建设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成立了86家企业为会员单位的互助县家政服务业协会,制定和修订行业管理制度15项、行业服务标准45条;建立了统一标识、统一工牌、统一流程、统一清单、统一评价的行业管理服务体系。 借助“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联盟支撑、群众参与”的高效发展模式,互助家政逐渐“破圈出彩”,迈向品牌化发展之路。 下午3点刚过,65岁的西宁市民彭采英熟练地用手机打开社交软件的“互助家政”小程序,在“居家保洁”一栏,“收纳整理”“玻璃清洁”“厨房专区清洗”等家政服务类型应有尽有。 “儿子在外地上班,平日里只有我和老伴在家。有些家务活我们干不动,就习惯用这个小程序购买家政服务。”彭采英说,自己一般每月都会购买一次家政服务,用小程序购买服务不仅方便,互助家政人员耐心、专业的服务也让自己很满意。 “作为互助家政品牌输出的龙头企业,互助县互相家政集团有限公司年输出超过3000名经过严格培训的家政人员,为市场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家政服务。”互助县互相家政集团执行总裁方祖炳介绍,随着“互助家政”名头越叫越响,公司的家政人员不仅在本地供不应求,来自相邻的西宁、兰州两个省会城市的订单也是源源不断。 互助县就业服务局局长伊顺年介绍,截至目前,从事“互助家政”的企业和个体户达300余家,涉及居家保洁、母婴护理、物业托管、家电清洗等服务种类,直接或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6万余人。2024年,“互助家政”产业实现劳务收入约5.6亿元。 “大家在帮助病人乘坐轮椅前,要先将轮椅停靠在离床尾40公分处,半蹲到床前观察、询问病人申请状况……”站在模拟病床前,讲师费他义花为近20名学员讲授医疗护理专业知识,学员们认真听讲,不时插话提问。 费他义花是互助县现代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一名带班主任,作为一名土族妇女,她在接受过专业家政知识培训后,又成为一名讲师,帮助更多土族妇女接受专业的家政服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