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网页截图
五一假期尚未启幕,酒店民宿毁约的戏码已在全国多地上演。近日,南京、苏州、天水、汕头、海口、徐州、鞍山、乐山、山西等多地监管部门发文告诫酒店、民宿经营者,规范“五一”节日期间市场价格行为,严格履行预订承诺,不得以任何不正当理由对已生效订单擅自毁约提价,侵害消费者权益,一经发现将依法予以严肃查处。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别强调:对此类价格欺诈行为,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
在旅游旺季,住宿市场供需失衡,酒店采用动态定价策略本无可厚非。然而,当价格波动演变成恶意取消订单、强制抬价时,这就逾越了合理界限。商家这种短视行为,看似在短期内获取了利益,实则严重损害了行业信誉,无异于 “杀鸡取卵”,长远来看,必将影响自身的经营发展。
面对频发的毁约事件,游客正在形成新的生存智慧:预订时截屏留证,选有信用担保的平台,还会主动买取消险。一旦遭遇毁约事件,他们就会拨打12315投诉,在OTA平台维权,还会在短视频平台曝光那些不良商家。这种维权方式的更新迭代,推动着市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消费者不应成为商业乱象的“侦察兵”,市场迫切需要重建放心消费的基础环境。
监管部门及时介入,释放出清晰信号:市场经济绝非“丛林法则”,任何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规则,秉持契约精神,不能为了逐利而肆意妄为。个别商家企图用“装修”“破产”等借口掩盖恶意抬价的本质,而监管部门的及时干预,正是为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但治理乱象不能止于事后追责,更需构建预防性治理机制。海口要求酒店民宿建立价格备案制度,天水推出信用承诺公示,这些创新举措将监管触角前移,让经营者从“不敢毁约”转向“不愿毁约”。也只有将信用积分与经营资质紧密挂钩,让毁约记录成为高悬于经营者头顶的利剑,自律才会成为商家的理性选择。
每逢假期就爆发的住宿乱象,说到底就是因为供给弹性小,需求又很刚性。节假日期间价格波动本是市场规律,监管要管的不是合理涨价,而是恶意毁约行为。某旅游城市规定,“涨幅不得超过前三个月平均价的50%”等细则,既给正常经营留出空间,又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这种弹性监管智慧值得借鉴。
民宿经济靠的是大家的信任,旅游产业靠的是口碑。节假日酒店民宿毁约这事儿,不应止于节前整治的“规定动作”。还是得把动态定价的规则弄清楚,完善信用体系,创新供给模式,让市场各方在法律的框架下达到新的平衡。毕竟,旅游经济本质上是体验经济,而所有美好体验的起点,都应是对契约的敬畏与坚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