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4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段华良)春和景明,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宁乡,广袤的田野上花香四溢,尤其是紫云英盛开得热烈奔放。而此番美景正是宁乡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肥生产、探索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记者走访来到资福镇清泉河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紫云英花海,它们与相邻的油菜花田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但这片花海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观赏性。
农谚有云:“一年红花草,三年泥脚好。”“草籽种三年,坏田变好田。”此话生动地诠释了种植紫云英的诸多好处,这种看似普通的小花,种在田里能够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而紫云英与油菜混播的创新模式益处更多,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冬闲田闲置的问题,让土地在冬季也能充满生机,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紫云英花海之下可是藏着一个‘生态肥工厂’呢!”资福镇灿辉农场负责人喻昊元拨开层层叠叠的紫色花瓣,湿润的泥土里白色根瘤清晰可见,他轻捻着紫云英根系介绍,以前开春的田里光秃秃的,现在有了这些绿肥,春耕时翻压进泥里,就像给土地端来了“营养大餐”。
根据田间试验精准测算,每1000公斤的紫云英还田,能够提供大约2公斤氮、1公斤磷和2公斤钾,相当于可以减少投放40%含量的复合肥8至10公斤。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等于为农民增收,还减少了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让土地更肥沃、作物更健康。
“我们镇于2021年推广了约8000亩农田种植紫云英,在晚稻收割之前撒种,之后每年都能自然生长,无需再次播种,目前农户反映肥田效果不错!”资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高运介绍。
这一切离不开宁乡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与坚定决心。近年来,该市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紫云英等绿肥的种植规模,并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在资福、双江口、花明楼、金洲等乡镇打造了多个示范区,推动全市绿肥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减少化肥用量超千吨,相当于少用40万袋化肥。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安排专项资金217.5万元,采用物化补助、作业补助等方式,对绿肥种植户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支持,极大激发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让更多的土地披上了绿装。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宁乡推广了中晚稻留高茬收割与绿肥适度延期播种技术、紫云英循环免播生产技术、“两花”混播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让种植更加轻松、高效,进一步提升了秋冬农作物的附加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片紫云英和油菜花的浪漫开放,催生了 “花海经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各地游客纷纷涌入宁乡,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添一抹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