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明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假使我再早些年,五十岁就研读《周易》,就可以避免大的过失了。”
孔子经常反省自己,这是他晚年发出的反思性的人生感慨。他感慨《周易》伟大,自己晚年研读《周易》有所得;他更感慨自己研读《周易》晚了,应该早一点,以至过往岁月终究未能尽善尽美,人生难免有过失、有遗憾。
孔子老而好《周易》,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家里的时候,把《周易》放在座席旁边,出行的时候,把《周易》放在行李袋里,反反复复地研读,以至于把串联《周易》书简的皮条弄断三次以上。为什么要五十岁才研读《周易》?孔子可能认为,这本书高深难懂,没有一定知识、阅历、智慧,读者很难参透和理解。与时人不同的是,孔子爱好、研读《周易》,不是为了占卜、做个算命先生,而是为了参悟其中蕴藏的哲学道理、伦理德义。正因如此,经过孔子的努力,最初仅有卦象、卦辞、爻辞的《周易》才有了阐发性的易传《十翼》,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相对系统的经典面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人孔子,也承认自己有过错,甚至有大的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既然有些过错难以避免,那悔过、改过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的经验是,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悔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大的过错、颠覆性的错误,可以帮助我们改过。面对当今乌卡时代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我们可以依靠反思和学习,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原则,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确定性。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1 欧阳雅萍 摄)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有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诵读《诗经》、诵读《尚书》、执行礼仪,这些场合都使用普通话。
雅言,即通常使用的语言,这里指周代的普通话,也是我国较早时期的普通话。孔子为什么在这三个场合说普通话?一是方便教学。孔子是鲁国人,说的主要是山东话,他的弟子来自四面八方,不一定能够听懂山东话,但对以陕西话为主的周代普通话,比较容易接受和听懂,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普适性,打破地域隔阂,使不同背景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二是树立文化经典和周礼的权威性。《诗经》《尚书》和周礼是孔子的教学内容,更是当时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使用普通话教学、诵读和执礼,方便准确传播,可以烘托其应有的庄重、严肃氛围,用方言则容易消解经典和礼仪的权威。三是维护语言统一、文化贯通和国家认同。语言既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也是社会成员的身份标签,语言统一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孔子以普通话教学、执礼,无形中推广了普通话,维护了国家统一。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2 欧阳雅萍 摄)
方言让文化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普通话让交流沟通更加便捷顺畅,推广使用普通话,规范严谨使用语言文字,用自己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在多元中守护共识,在变革中传承根脉,让文明的声音,既规范又鲜活,让天下人听懂彼此。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这个人啊,发奋用功便忘记吃饭,心生快乐便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察觉不到,如此而已。”
叶公原名沈诸梁,是楚国王室贵族,被封叶县,担任叶县县长。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专程到叶县拜访叶公。叶公可能想更多地了解孔子,便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可能没有搞明白叶公提问的真正意图,所以没敢贸然作答,不过,他向老师报告了这一情况。老师就此以反问的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特点,似乎隐含有一点点小责怪。
孔子认为自己有三个特点:忘食,忘忧,忘老。遇到问题和困惑,发愤努力、潜心学习研究,就忘记吃饭,忘记人要吃饭,这是对学问对理想的极致专注与投入。心有所得,问题和困惑解决了,就满心快乐,忘记忧愁,忘记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不如意,他在追求道德实践中享受精神愉悦、消解世俗烦恼。爱我所爱、乐此不疲,在发奋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就忘记时间,忘记年龄,忘记衰老,他超越时间焦虑,以终身学习对抗生命有限性。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3 王江敏 摄)
马斯洛概括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实际上,在孔子这里,自我实现需要挤压了其他所有需要,生命的最大需要就是实现生命本有价值与意义。人应该在信息的洪流中锚定意义,在世俗的纷扰中守护热爱,在时间的流逝中活出永恒。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规律、有智慧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典籍、勤奋敏捷探求规律获得智慧的人。”
当时可能很多人认为孔子是天才,是“生而知之”,后天不可能学到那么多东西、变得那么智慧。对此,孔子予以明确否定,说自己不是天才、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成才的关键是爱好学习、勤奋学习、主动学习。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4 欧阳雅萍摄)
个体有差异,每个人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这是事实,但因此而把别人的成才成功归因为天才,就显得不客观、不实事求是。连圣人孔子都坦言自己不是天才,那谁还敢说自己是天才、自己靠的是天赋?否定天才论、否定天赋决定论,就是肯定后天努力、肯定勤奋实践。
孔子在这里给自己画了一张三维度的像。第一维度是“好古”。爱好学习,爱好古代典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第二维度是“敏”,敏捷、勤奋。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迅速行动、开动脑筋、马上学习,注重抓住当下。第三维度是“求”,探求、求索。知识、本事、智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完全靠自己主动追求、主动思索、主动请教,向老师求,向身边人求,向书本求,向实践求,本事是求来的。
好古敏求,是千年前成就圣人的秘诀,更是当下每位奋进者成长成才成功的不二法门。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主动谈论、辩诘:怪异、暴力、悖乱、鬼神。
这句话并不难懂,但要弄明白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谈什么不谈什么,体现的是个人的知识视野、能力水平,更是他的思想境界、内在主张。孔子不谈怪异谈正常,不谈暴力谈德行,不谈悖乱谈秩序,不谈鬼神谈人事,这说明他反对、忽视、不喜欢前者,主张、强调、喜欢后者。儒家关注现实,希望通过学习修养解决现实人生问题,而怪力乱神却于事无补、平添烦恼,因此,孔子认为,对怪力乱神最好敬而远之、避而不谈。
怪异、玄虚容易满足人天生的好奇心,吸引眼球,分散注意力,令人难以专注;暴力、勇力宣扬武力征服,往往导致破坏、伤亡、损失,产生无谓牺牲;悖乱、叛乱常常冲击社会稳定,扰乱正常运转秩序,使人内心不安宁;神异、鬼神往往引起迷信,让人过度依赖外在超自然力量,丧失自信和内生动力。
就个体而言,我们应尽量保持平实心态、规律生活,充盈正能量,这是读书学习修养的目标所在,更是健康成长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怪力乱神却是负能量,最易惊扰生活和心理本有的安宁、平静,消耗前行的动能,甚至将人引入歧途,个体选择远离怪力乱神自然是明智之举。就社会而言,怪力乱神极具传染性,社会风气转好很难,变坏却很容易,一件负面事件的扩散传播就可能致使普遍效仿,甚至人心不古,尤其对心性尚未定型的年轻人影响更为明显,加强媒体管控,尽量减少怪力乱神的扩散传播,就显得特别重要、必要,这甚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5王江敏摄)
减少短视频中的怪力乱神,减少游戏中的怪力乱神,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呼吁,更是每个有良知的灵魂发自肺腑的呼吁。
远离怪力乱神,是一种克制,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幸福。
(作者为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