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必须处理好青年学生这个主体与AI这个“物”之间的关系
日前,有媒体组织专家讨论了“当AI(人工智能)会说谎,年轻人如何避免被‘带偏’”的问题,以及AI与高校思政课如何更好融合的话题。实际上,AI的过度使用,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远不止因其“说谎”而致学生被“带偏”这一个弊端,还包括:直接生成AI参考答案,形成认知依赖路径;放弃主动思考,沉溺于人机对话,真实社会关系断离等。那么,高校思政课应当如何对AI的使用作出有效回应呢?
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客体主体化的危害。庄子为保持自身主体性,强调“物物而不物于物”,要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所驱使。荀子主张“善假于物”,即要善于利用物。唐朝司空图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提出“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不能把宇宙大道限制为某种具体器物。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处理物我关系的智慧。思政课必须处理好青年学生这个主体与AI这个“物”之间的关系,思想和行动不能被AI限制,人不能被物化,不要期待宇宙真理被AI自动揭示。
思政课要提高青年学生对于AI的局限性的认识。作为人的劳动产品,AI可以生成使用者所需的文字、视频图片、运算结果,但AI并不能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AI只能模拟而不能生成人的思维,无法生成情感,无法代替人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尤其是,AI不是法律关系主体,虽然能就某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和答案,但是无法承担法律责任,相应法律后果和人生后果要由使用其参考意见和答案的人来承担。
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下笨功夫”。学生过度依赖AI很多情况下是怕“下笨功夫”的表现。当下,AI几乎提供了所有问题的参考答案,如果在学习时不“下笨功夫”,最终只会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克制,避免陷入投机主义、短期主义、功利主义误区。
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斋,进入实践一线。这有利于青年学生克服对AI的依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课应当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让学生到一线去体验、到现实中去感受,增强实践体验,破除数字技术加之于人的枷锁。这种实践体验不仅仅是技术、更不仅仅是逻辑,而是情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对人民的感情、对生活的感受、对一草一木的热爱。
同时,高校应通过学术规则的制定限制AI的应用范围。比如,对利用AI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的范围作出明文规定。
总之,思政课建设只有把认识论和实践论结合起来,把柔性教育和刚性约束统一起来,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才能在AI迅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实现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2日 第02版
作者: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