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北纬30度的武陵山区特别适宜茶叶生长,有“黄金产茶地带”之称,尤其到了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也进入了茶叶生长和采摘的黄金时期。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咸丰县
自古以来就盛产茶叶
茶叶历史究竟有多悠久?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我国的古籍和现代调研报告,不仅确认我国南方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确定我国西南武陵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初期,土家族祖先“巴人”就已种茶、制茶和饮茶,致使武陵地区成为中国茶业摇篮、茶文化发祥地。东晋常璩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由此可见,西周时期武陵地区的巴人就已把茶叶等特产作为贡品献给周王室,而且这些进贡的茶叶来自人工栽培的茶园。
(资料图)
咸丰县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为巴子国地,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属楚巫郡地,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属黔中郡,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属武陵郡。因此,咸丰县的种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乃至西周时期,保守估计超过了2500年。
(资料图)
制茶工艺历史悠久
三国两晋时期,武陵地区仍是茶业发展中心,而且制茶工艺十分特别。魏国张揖所撰《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该书记载的巴人后裔居住地区把茶汤称作“茗饮”,制作时先把茶叶做成茶饼,若是叶老的茶饼,必须用米汤处理方可。想煮茶喝时,先烤茶至赤青色,捣成茶末,放入瓷碗中,加些葱、姜、橘皮等调料,冲入开水,成为饮品。张揖擅长训诂,是一位治学认真的学者。他所著《广雅》按意义分类相聚,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著作,可见他所记载的茶事,是确凿可信的。
(资料图)
相传,明朝时期咸丰唐崖土司覃鼎带兵西征时,可以不喝酒,但必须要喝茶,至今还有句顺口溜叫“行军喝口茶,走路不打滑;战前喝口茶,打得敌人爬”。据猜测,这种“茗饮”可能就是如今仍然备受咸丰人民喜爱的“油茶汤”。
(资料图)
盛产名茶历史悠久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高度评价武陵地区出产的名茶:“浮(武)陵茶最好。”西晋时《荆州土地记》盛赞:“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之出山南,以峡州上”,陆羽引《夷陵图经》曰:“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而且,至唐朝时期,武陵地区野生茶树仍然可见。陆羽在《茶经》还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两人合抱的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应为战国时期以前生长的茶树。
(资料图)
根据这些记载可见,至唐朝时,武陵山区不仅茶叶质量上乘,而且仍然还有很多的古茶树。至今,在咸丰境内有13条茶盐古道连通四面八方,在唐崖镇还有一棵树高13米、树龄超过500年的“茶树王”。
(资料图)
根据以上考证,可以说,咸丰县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品质的历史都十分悠久,可谓始于西周、兴于三国、名扬唐朝、传承至今。(来源:咸丰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