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宣传
扬子晚报网4月15日讯(通讯员 蒋春晓 蒋子凡 记者 陈咏)15日,扬州仪征大市社区活动室,一群女性手持钩针,将藏蓝色毛线编织成“反诈”式样。这个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起的“反诈钩编课堂”,以传统手工艺为媒介,构建抵御电信诈骗的文化防线,接地气、见效果。
栩栩如生
记者了解到,绒线钩织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仪征,69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顺霞仍保持着每天编织6小时的习惯。王顺霞自幼学习钩织技艺,将传统平面钩织发展为立体造型,探索出独特的“绒线钩织技艺”。她在市妇联支持下创办编织社,带领600余名下岗女工通过钩织技艺实现再就业。之后,又在仪征大市社区开办免费培训班,向社区姐妹传授钩织技艺,让绒线钩织技艺不仅挣钱养家,还成为情感寄托。
认真传授
仪征市公安局关注到王顺霞绒线钩织技艺讲究“针法即心法”,每件作品都需要经历“构思图样——计算针数——调整密度”的精密计算过程,如同防范诈骗需要的缜密思维。民警主动与王顺霞沟通,将其钩针工作室与社区反诈宣传巧妙结合。社区反诈课堂上,社区民警与居民一边钩织“96110”反诈专线号码杯垫,一边学习识别诈骗话术。社区反诈宣传中,身着警服的绒线小熊憨态可掬,吸引居民驻足,社区民警现场设置“反诈针法挑战”,通过特定针脚技艺讲解,如“长针=长个心眼”“枣形针=早预警”等记忆点解锁反诈知识,反诈小熊也成为“流动宣传员”。
一位居民点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反诈口诀化作针脚密语,一根钩针串起的不仅是毛线,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通道。居民们指尖翻飞钩织小熊时,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安全意识交融,编织出基层治理的扎实网络。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