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形式多样的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
我市开通双拥专线。本版图片由银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老兵讲述峥嵘岁月故事。
贺兰山下,双拥花开正艳;黄河岸边,鱼水情深更浓。在银川这座有着光荣双拥传统的塞上湖城,“最可爱的人”始终被这座城市温柔以待:文艺轻骑兵走进军营抚慰官兵乡愁,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出上百家军创企业,“军人优先”的标识在城市每个角落熠熠生辉……一幕幕暖心场景,勾勒出新时代银川双拥工作的生动图景。
自2020年第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银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和安排部署下,我市突出制度化引领、体系化推进、品牌化创建,积极探索双拥工作新模式,实现了拥军活动“常态化”、拥军力量“社会化”和拥军服务“多元化”。如今,银川已形成“军地共推发展、军政共抓双拥、军民共建和谐”的立体化格局,关心国防、尊崇军人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双拥创新之路,为强国强军事业筑牢了坚实的军民同心基石。
党建领航聚合力,双拥根基固如磐
在塞上沃野与黄河的交会处,银川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正以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深刻内涵。从军营里的温情服务到社区中的拥军活动,从政策保障到基层落实,银川用一项项务实举措,让双拥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绚丽绽放。
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工程、战略工程,深植“军地一家亲”理念,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推动工作落实。通过定期召开党委常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军政联席座谈会,现场调研、现场办公,确保部队需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全市创新构建“一盘棋统筹、一张网联动、一站式服务”的立体推进机制,坚持“四个优先”——部队建设优先支持、涉军问题优先解决、军人事务优先办理、双拥经费优先保障,为双拥工作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提供坚实支撑。
政策制度是双拥工作的基石。银川先后出台《银川市公共服务机构优待退役军人办法》《银川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20余项政策,涵盖随军家属就业、退役军人权益维护、退役安置等关键领域。特别是全国首创的《银川市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暂行办法》,填补了制度空白,构建起“普惠兜底+专属优待”的双轨保障体系,让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走进贺兰县富兴街街道花园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服务台、沙发、雨伞、饮水机、急救药品等细节处处体现用心。这里不仅是退役军人的“温馨港湾”,也是银川四级服务网络的生动缩影。全市634个退役军人服务机构、1370余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服务网,154个全国示范型站点、258个星级站点成为服务标杆。张媛、殷海燕等5位优秀站长荣获“全国百名优秀主任(站长)”称号,6.16万退役军人完成建档立卡,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持续升级。
从制度创新到基层实践,从硬件保障到服务提升,银川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永葆生机。
聚焦需求强保障,拥军优属暖人心
在银川,双拥工作既有“仪式感”,更有“获得感”。从新兵入伍的欢送到老兵返乡的专场招聘,从军营文艺演出到移民村结对帮扶,每一个暖心场景都彰显着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温度与力度。
服务保障彰显担当。银川建立高效军地协同机制,累计投入2.57亿元为部队办实事200余项:建成144座军营基站,解决110余名随军家属安置,保障1490余名军人子女入学,设立520余个军人优先窗口。争取上级部门资金5026余万元,提升改造烈士陵园,推动军休老年大学挂牌运行。
优抚安置精准发力。“九连冠”以来累计发放军休干部离退休费及遗属生活费6.27亿元,为1240余名伤残退役军人、伤残人民警察等优抚对象换发伤残证,发放各类优抚资金3.7亿元。全市11家定点医院实现优抚对象“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就医服务。畅通“阳光安置”渠道,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2291人。转业军官100%安置至公务员、参公岗位,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100%安置至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安置数量、安置质量连续三年领跑全区。
就业创业创新突破。与包头、义乌等城市共建就业联盟,举办80余场专场招聘会帮助5000余名退役军人成功就业。创新“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助力1958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实现“结业即上岗”。连续三年举办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培育130余家军创企业,王欢、杨国清等“军创标杆”不断涌现。
退役军人尽展风采。140余名“兵支书”“兵委员”、180余名治保骨干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223支志愿服务队、4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抢险救灾一线;老兵宣讲团、军休艺术团开展活动170余场,惠及群众10.7万人次,让“退役不褪色”的精神持续闪光。
从保障部队到服务社会,银川正以创新实践不断擦亮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让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主动作为促发展,服务地方排头兵
在银川,一幅军民融合、共建共享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驻银部队视驻地为故乡,把群众当亲人,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勇当“排头兵”;银川市充分发挥双拥工作桥梁作用,为部队参与地方建设搭建广阔舞台。从国防教育到乡村振兴,从生态治理到抢险救灾,处处跃动着“迷彩绿”的身影,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防教育结硕果。驻银部队创新开展国防教育实践,宁夏军区、银川警备区创新将扶贫强志与国防教育融合,援建闽宁耿飚少年军校、西夏区贺兰山少年军校等6所特色少年军校,带动12所中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设立“火箭军砺剑奖学金”等助学项目,开展400余场国防教育活动,覆盖60万人次,完成25万名学生军训任务,让国防观念深植青少年心田。
乡村振兴谱新篇。驻银部队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四提工程”,通过支部挂钩帮建、消费帮扶等行动,助力50余个帮扶村蝶变为旅游重点村、美丽乡村样板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持续增长,“黄河水甜、共产党好、子弟兵亲”成为村民共同心声。
生态治理显担当。在银川生态治理大会战中,官兵植树造林80余万株;王有德民兵连年治沙2万亩,党支部获评“先进民兵党组织”;10余万人次官兵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人民的钢铁长城。
服务大局勇作为。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中,驻地官兵当先锋、打头阵;24岁烈士苗鉴用生命践行誓言,其精神永励后人。从贺兰山下到黄河之滨,驻银部队与银川人民心手相牵,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动人篇章。
银川双拥工作正以创新实践不断丰富内涵,让军民团结之花开得更加绚烂,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贡献军民融合的强大力量。
整合资源重宣传,增强双拥感召力
在银川这片热土上,双拥工作正以春风化雨之势浸润着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构建“活动引领、阵地教育、媒体联动”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银川让双拥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暖心工程传递尊崇。7.45万块“光荣牌”闪耀在退役军人家庭门前,4000余份立功喜报送进官兵家门。“崇军行动”惠及万千,4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推出8000余项优先优惠,8万张双拥卡、6.4万张优待证让尊崇可感可及。5269万元慰问金(品)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15位双拥典型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双拥事业。
创新宣传浸润人心。双拥公交专线穿行大街小巷,28个双拥主题公园、双拥街和双拥文化长廊成为市民打卡地。700余块永久性双拥标志、宣传牌和宣传橱窗讲述军民鱼水情,15个国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创双拥城市 筑幸福银川》宣传片、《领航》MV等精品力作引发热烈反响,央视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让银川双拥经验走向全国。
展望未来,再创辉煌。银川市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在勇担双拥工作政治使命、服务保障部队练兵备战、传承创新双拥工作品牌上持续发力,把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谋划、同步推进,把“强军兴军”和“双示范市”创建相结合,密切军地协同,深化军民共建,夯实服务基础,全面提升双拥服务质效,以更大力度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让“双拥之花”在塞上湖城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