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迈阿密。视觉中国/图
美国“解放日”,全球陷落区。特朗普“对等关税”的重锤终于落下来了,各个国家地区几乎无一幸免。
特朗普称之为“美国解放日”,认为这将为美国带来制造业回归的黄金时代。对等关税的出台,就像突然打开的高压水龙头,势不可挡地涌向四方。
印度26%,孟加拉国37%。南亚失陷。
越南46%,柬埔寨49%,泰国36%,菲律宾也有17%。东南亚失陷。
日本24%,韩国25%。东亚失陷。
欧洲20%。欧洲失陷。
而中国为34%。虽然看上去不是最多的,但2025年以来增加的20%依然存在。还有原来的关税叠加,最高的产品甚至可能达到79%。
这像是一场地球表层的9级大地震,整个全球贸易格局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为激烈的晃动。这样的关税鸿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招架得住。它更大的破坏力在于,人们脑海中习以为常的秩序被彻底颠覆。
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迷雾期”。按照何种规则、对哪种商品进行计税,每个国家的关税计算器进入了高度混乱的阶段。一人乱出题,全球忙答题,人人变成了算术做题家。
此刻,正是地震破坏力蔓延的阶段,企业家最好不要立刻做判断,也不要立刻丢失信心。新的经济计算公式,正在流动中重塑。关税只是表面可见的动能差,供应链效率则是隐蔽的势能差,二者叠加后会被重新计算。
各个国家的政策,也可能在慌乱中开始转向。印度政府为鼓励本地新能源产业链,或许对于进口设备的关税可以改为0。这个还在讨论中的政策,对中国企业会是巨大利好。同样被惩罚、受伤更深的欧洲,悄悄跟随匈牙利的欧尔班十五年前“向东看”的政策,也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被打乱的格局,一直追求工业化进程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可能会更不适应。
这一次,越南最为意外地被定下了46%的关税。由于事先美国并未对越南做出表态,越南政府也极力软化身段,这个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但如果看越南的投资来源国,美国在2024年只有个位数的占比。从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的投资,则是主力军。越南制造,显然是来自中国支流的平行供应链。
很多人觉得东南亚会失去机会。实际上,也不能只看成本因素,还有跨国公司的心理安全线所在位置。这一轮新移动,跨国企业明显已经决定了承受成本的上涨。
《供应链攻防战》中提到,成本和效率,不再是供应链的唯一标尺。供应链安全因素,成为跨国公司越来越大的参考因子。但供应链安全就像一根马蜂的毒刺,是隐藏量,它能释放多大毒性,要看美国继续对中国施加多少新的敌意。
这次对等关税,没有提到墨西哥和加拿大。按美国政府说法是因为《美墨加协定》USMCA的庇护。但USMCA只覆盖了墨西哥对美国贸易的50%。尽管美国总统也在威胁终结《美墨加协定》USMCA,但美国汽车60%的零部件还在依靠墨西哥和加拿大。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墨西哥仍然有相对安全的价值。毕竟墨西哥最好的牛油果,90%都被美国买走了。而美国对墨西哥的钢铁,有70亿美元的顺差,这对美国来说非常宝贵。
现在所有人的视线,都被白宫的那张关税显示器吸引了。重压之下,人们容易一下子陷入“思考真空”。其实四下看去,还有更多的力量在博弈。
美国老百姓能承受多大的通胀,会改变关税洪流的曲线。制造业的移动,是非常缓慢的。供应链是时间的延迟函数,它的成长周期,远大于政治家的任期。而消费者的体验,则是时间的同步函数。痛苦,立刻就会被释放。
比如,尽管美国海关对800美元的小额关税豁免即将取消,但这项关税引人注意的时间其实很短。Temu在美国“横空出世”,每天300万包裹有30%来自Temu和希音。Temu不过是2022年9月才上线的“新手”。这意味着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可以创造无穷可能。而中国的跨境电商品牌,可能比欧美跨国企业更快地找到新的突围通道。
对等关税,看上去把所有的大门都关上了,实则仍有缝隙,这背后还会有大量的谈判技巧和精准的算计。大一统的关税,很难如此持续下去。
整体而言,关税战越打越乱,对中国未必是坏事。本来最值得担心的,是欧美都聚焦在中国制造。而现在,聚光灯开始四面旋转。
WTO多边主义的宫殿,已经摇摇欲坠。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建立全球贸易秩序,中国可以主动参与设计。被争抢的中国工厂,依然是一张A牌。中国制造的信念,也要从“坚守世界工厂”转向“全球供应链领导者”。
“对等关税”是美国对二战后由西方建立起来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全面否定,此举一出,搅动天下波涛汹涌。但全球贸易背后靠的还是制造业的实力。对中国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稳住阵脚,坚定信心。太阳会升起,信息迷雾会散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依然会在全球闪闪发光。
• (林雪萍为《大出海》《供应链攻防战》作者,全球产业观察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林雪萍
责编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