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上有客来|作家阿来:写作者会和他的语言一同进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2:18:00    

2000年,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因此成为茅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25年过去了,《尘埃落定》销量早已达数百万册,且被频频改编为不同艺术样式。但少有人知的是,这位多产的作家也曾有过一段写作的迷茫期,差点放弃了文学这条路。

“30岁停止写作,34岁重新开始,写的就是《尘埃落定》。这部小说让我重新修正了写作动机,真正‘三十而立’。”刚过去的周末,知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亮相复旦大学,在“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主题研讨会间隙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

他坦言,年轻时对文学的理解是附加在文学上的目光。“到了30岁,突然对写作带来的名与利感到虚无,陷入迷茫。如果只是为了名利,世界上挣钱的事情非常多,不用靠写东西来挣钱,我们也不是笨人,做别的事情也可以。”

《尘埃落定》“救”了阿来。他当时徒步走遍嘉绒地区,阅尽千万字史料,与土司后裔、乡民对谈,年少时听到的传奇被编织进宏大历史图谱,也建构起“更坚定的自我”。

最终,阿来在“文学是人学”的理念中找到方向,超越单一文化局限,关注普遍人性。他也领悟到,文学的要义是关于人的自我建构,通过审美与故事影响人塑造人。从事创作,对自己是一种建构和解放。

从《尘埃落定》对藏族土司家族的史诗性书写,到《机村史诗》对乡村变迁的细腻刻画,再到《云中记》对地震后生命尊严的守望,阿来持续探索“人”在历史、自然与文化中的位置。“我写的人物角色可能有弱点有缺点,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善恶区分中构建更自信全面、不偏狭的人。”

好的观点,离不开有质感的文本,他自称“语言的信徒”,对汉语写作保持虔诚。“一门有活力的语言,不仅在于使用人口的多少,更取决于它能打开多大表达空间。”阿来认为,语言自身也需不断进化,创造新的语法,持续为万物命名,“好的写作者和他使用的语言一起进化,甚至还能做一点小贡献”。

保持进化感,也体现在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审慎心态。阿来认为,思考是人类无比珍贵的技能点,进而演化出逻辑推理、想象演绎的能力。这种自我进化的高要求甚至被阿来带到日常旅行习惯中。

作为圈内公认的博物学家,阿来对花花草草有着超出常人的痴迷,手机和电脑硬盘储存了数万张植物图片,旅行文学代表作《去有风的旷野》持续热销。阿来聊起偶遇的植物如数家珍——在米仓山巅,他毫不失望于红叶季未见红叶,反而庆幸看到盛放的杜鹃;在金川河谷赏梨花,不同海拔高度上,蔷薇科植物开出两个春天;他还能轻松说出哪怕是长在热带的植物名字,如黄蝉、鬼针草、蟛蜞菊、四照花等。

在他看来,对生物生态的热爱有助于知识框架的饱满。阿来直言,行万里路是一门必修课,“旅行是最好的学习”,但他也提醒,不要让“特种兵式打卡”网红地标遮蔽旅行本身的精神强度。

“我们在大地上行走,需下功夫了解地理史、文化史,知道生命体的名字,才能书写这片大地、获得个人和社会的独特生命体验。”多次来上海,徐家汇一带最吸引阿来,他还专门逛了徐家汇书院。“这片土地诞生了徐光启,我对这个历史人物特别有兴趣,400多年前的他精通数学、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科学素养。”

原标题:《海上有客来|作家阿来:写作者会和他的语言一同进化》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李婷

来源:作者:文汇报 许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