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钢交材通过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推出“AI+设备诊断系统”。该系统植入设备知识库,不仅可以给生产设备“把脉问诊”,还能开出处置和维保“药方”,为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增添“智保”。AI技术在钢铁领域的应用是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的进一步升级。
马鞍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该市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拓面增量、效能提级。不久前公布的2024年度安徽省数字化转型监测评价指标考核中,马鞍山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一。
样板示范
龙头带动整链智转
“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出发,要打造智能工厂,客户也希望我们进行智能化升级。”近日,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华孚精密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看着一块块滚动更新实时数据的屏幕,公司资讯部长卢训印不无自豪地说。
华孚精密是马鞍山较早进行整厂数字化改造的企业,不仅改造了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等,而且建设了算力强大的机房。2023年,该公司获评国家级5G工厂,成为马鞍山数字化转型“看样学样”活动的标杆。“近几年,许多在谋划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到我们公司现场观摩,这种做法很直观,给企业间深入交流、互相启发提供了平台。”卢训印说。
去年以来,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马鞍山市创造性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看样学样”,引导企业按照“机器换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路径推进“智改数转”。
“‘看样学样’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让数字赋能有迹可循。”马鞍山市工信局信息产业科负责人杨胜介绍。该市按照“选细分行业—选试点企业—精准匹配服务商—打造样板—示范推广”的路径,围绕钢铁、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十大重点行业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分批确定106户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每周开展“看样学样”活动,服务企业“按图索骥”开展数字化改造。
向“数”向“新”,制造转型“智”造。马鞍山市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内先进水平,马钢股份、山鹰国际等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标杆示范。同时,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其所在行业、产业链的企业输出数字化服务,带动产业链整体数字化转型。
“我们正谋划梳理总结自家数字赋能的经验,开发出可复制可输出的服务项目。”卢训印说。
据了解,山鹰国际依托云印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8000余家企业上云用平台;华孚精密带动上下游571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宝武重工借助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上下游100多家企业,连接设备1万余台;马钢股份带动宝武生态圈5000余家企业上云用平台。
园区引领
专业集群联动数改
位于马鞍山市博望区的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刃模具企业。面对现代化发展需要,企业在管理等方面稍显“跟不上趟”。“交货期快到了,但这批订单的产品不知道在哪;顾客反映产品和订单有出入,但产品是谁生产的,什么时候生产的,无法溯源。”公司副总经理张先进说。
2022年10月,力源公司对生产信息化管理进行系统布局,到今年3月,已投入370多万元实施数字化改造。“我们在生产线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和设备,能实时采集生产线的运行数据。”张先进说,“借助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视化、可溯源。”
博望区是机床及刃模具企业集聚区。过去大量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作为不大,如今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这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意识增强,但数字化改造难度较大。
近年来,博望区打造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机床、模具、铸造等行业协会和省级数字化转型领域专家、数字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及企业代表等,组建园区数字化转型专家团队指导组,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和能力。
产业园区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除了“样板带动、龙头链动”,马鞍山市还通过开展“一区一业一样板”,打造区域示范,推动工业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提升园区、集群辐射带动作用,破解集群内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
目前,马鞍山已打造省级“一区一业一样板”示范园区3家,博望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县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累计带动361家企业实施改造,连接企业设备近万台。博望高新区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和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其“平台+园区+企业”赋能产业集群智改数转模式,成为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
服务强基
护航企业转型增效
“黑灯”货架、堆垛机器人、智能制造监控中心、自动化车间……走进马鞍山新康达磁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的面貌与过去传统磁性材料企业相比可谓天差地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让生产经营管理更加高效,也增强了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公司副总经理赵光介绍,数字化转型后,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4.54%,利润率从11.13%跃升至17.86%。
数字的背后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强大的数字新基建。“2024年新建5G基站1016个,累计建设5G基站6305座,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100%,入选国家‘双千兆城市’……”记者近日从马鞍山市工信局了解到,该市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大脑治理体系,去年以来,入选国家“千兆城市”,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60强、新增4家国家级5G工厂、马钢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马鞍山软件园获评首批“安徽省软件名园”称号,建成宝之云马鞍山基地数据中心、花山区智算中心,建成上线算力715P。
基建强“筋骨”,软件优环境。去年以来,马鞍山市强化企业服务,实施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培育引进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加快实施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全市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触网登云”,大力推广羚羊平台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截至2024年底,累计推动2661家工业企业上云,2628家企业下单使用羚羊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进智能制造诊断工作,通过线下线上诊断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同时,该市将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与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营造“数”氛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去年,该市开展“数智马鞍山”见行动系列活动36场,惠及企业600余户次;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37场,惠及企业437家。
来源: 安徽日报、马鞍山日报 作者: 记者 贾克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