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活态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9:29:00    

□宋林晓 张意 吴耀

非遗属于典型的区域特色文化,其表现形式丰富,体现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但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非遗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所忽视甚至遗忘。为了让非遗更自然地融入大众的生活,室内设计师尝试将非遗体现在室内设计中,这样既能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激发非遗的活力,又可给建筑空间增添艺术氛围与人文气息。

提高公众参与意愿。非遗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实现创意表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政府是推动非遗革新传承的组织者,需站在文化传承层面上制定一系列政策,诸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吸引室内设计企业自动投身到非遗传承中来。同时,逐步提升非遗在公共场所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比例,在无形中加强非遗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大众对于非遗的了解程度。企业作为建筑室内设计的市场主体,应该积极响应社会对于非遗的需求,采用现代设计手段深入挖掘非遗要素,让其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实现彻底革新。公众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应用的关键受众群体,需自觉树立非遗传承意识,自发学习非遗知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认同融入非遗元素的创意室内设计作品,改变消费习惯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

提炼非遗元素。深度挖掘非遗元素内涵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非遗具有丰富的人文特征,设计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地考察等途径,全方位了解非遗的分类及其存在形式,或与文化部门展开合作,创建非遗资源库等方式,共同推进非遗的建设与开发。除此之外,在提炼非遗元素时,可按照不同的非遗种类提炼图案、色彩以及文化寓意等关键要素,经现代视角加以阐释并实施创造性转化,从而让这些元素更好地契合现代审美标准以及室内设计的功能性诉求。以昆曲为例,设计师通过分析昆曲文化,提炼出如水袖、戏服纹饰、脸谱等关键元素,把这些颇具识别度的元素用现代手法加以转化,融入室内家具造型、灯光、界面以及色彩设计中。既可以表现昆曲特有的魅力,又能给室内空间增添文化韵味,让昆曲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焕发新生。

创新非遗融入方式。非遗元素与建筑室内设计的创意融合,能够实现空间审美与功能的相互统一。设计师可对非遗元素进行结构处理,经抽象简化处理后形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图案、色彩等装饰元素。例如将剪纸纹样简化为几何造型作为室内屏风的镂空装饰,在传承剪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满足用户对非遗的实用性需求。设计师尝试以移植嫁接法将不同时代、地域及分类的非遗元素进行整合,以全新形式合理融入室内空间设计中,如将戏曲脸谱、服饰纹样作为室内界面的陈设装饰,营造古典的空间氛围。此外,设计师采用易维护、耐用的现代材料还原非遗之美,能长久维持空间设计原貌,譬如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金属仿竹编灯具,既能实现竹编非遗的传承,又可以保障区域功能性。设计师将非遗的隐喻内涵巧妙融入室内场景中,使室内设计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如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通过光影变化模拟四季轮回的场景。

加强非遗传承。非遗实现有效传承,要确保其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区域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库,加强对非遗资源的系统整理、动态追踪,从而使非遗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和长期发展。区域政府还可成立专项津贴、荣誉制度、扶持政策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创建,并邀请传承人通过师徒制、非遗学堂等途径,为非遗爱好者搭建系统学习的平台。教育部门也可通过编写有关非遗的书籍,将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增设非遗方向,利用系统教育、非遗创意大赛培养跨界人才,针对全社会开办非遗培训班、夜校等,通过加强社会教育的形式去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实现全年龄段的教育渗透,从而提升公众对于非遗的认同感。此外,企业要积极探寻非遗与自身产业相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大众对非遗产生兴趣。某品牌就利用道明竹编技艺制作了以蹴鞠、腰扇为核心设计元素的中秋主题礼盒,用它来装点室内空间,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巧妙结合。

优化设计人才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培育对于推动非遗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关键,教育部门可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网络投票等手段,全面把握室内设计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明确人才培育的方向。首先,各大高校可按照学科特性开设非遗选修类课程,调整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非遗的理论知识、独特技艺及其更新应用方式,以此为非遗文化的更新应用形成基础。其次,提升室内设计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积极组建职称、年龄、结构比例恰当的师资队伍,聘请有非遗背景的教师,并定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开展学术交流、教学指导、非遗讲座等活动。最后,改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创建,加强在资金、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为非遗实践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除此之外,高校可与企业展开长期的合作交流,通过非遗研学活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等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非遗,提升相关设计人才培养的水平。

革新非遗呈现形式。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形式更新,可融合数字化技术为建筑室内设计增添活力。设计师可通过创建三维模型、营造虚拟仿真系统等技术,为用户直观展示室内空间的设计效果,实时提出修改意见,增强用户的设计体验感与参与感,进而提升室内方案设计的效率。设计师还可以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为非遗赋予新的表现形式,经由技术手段达成非遗同现代审美的交融,例如在室内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设置空间互动装置,观众凭借智能设备快速了解非遗,并从多角度观察非遗作品的细节,还可亲身体验非遗制作流程,满足大众对非遗的体验感和精神需求。

非遗具备多种形式,这为室内空间设计带来无尽的创作灵感,设计师需通过重组非遗内涵,创新传播非遗的方式,用现代化手法营造蕴藏文化内涵的室内空间。

本文系温州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瓯越非遗与时尚设计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24KYTD005)。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相关文章